“三本并行”激活小学语文习作课堂

□曹雪柏

字数:1802 2025-06-01 版名:知行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审美能力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诸多困境,例如,学生写作兴趣不足、训练缺乏系统性、反馈不及时等。为切实攻克这些教学难题,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探索出“随堂练笔本—循环日记本—单元作文本”简称“三本并行”习作训练模式。该模式通过发挥三种不同功能本子的互补性与协同性,致力于构建科学系统的习作训练体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
  “三本并行”习作训练模式的功能定位
  随堂练笔本:捕捉课堂灵感,强化思维训练。随堂练笔本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写作训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教学情境,随时布置一些简短的写作任务,例如,对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续写,根据课堂讨论话题进行观点阐述等。随堂练笔具有及时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感火花,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及时转化为写作能力,同时也为单元作文和循环日记积累丰富的素材。
  循环日记本: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循环日记本打破传统日记“一人一本”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多名学生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学生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读书心得、奇思妙想等,写完后传递给小组内的下一位同学。下一位同学阅读前一位同学的内容后,可进行批注、续写、互动评论。这种互动性、开放性的写作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不是孤独的表达,而是充满乐趣的交流分享。同时,定期的循环写作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写作的良好习惯。
  单元作文本: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写作技能。单元作文本紧扣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与习作要求,是学生进行规范作文训练的重要载体。在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教师依据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写作训练重点,布置相应的作文题目,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单元后,安排学生写一篇描写家乡美景的作文。学生在单元作文本上完成构思、起草、修改等写作过程,教师通过详细批改、讲评,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习作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写作规范性与专业性。
  “三本并行”习作训练模式的协同运作机制
  素材积累的贯通。对于随堂练笔本上的优秀片段、独特想法,学生可以整理、扩充后迁移到循环日记本中,与同学分享交流;循环日记本中记录的丰富生活素材、精彩故事,又可为单元作文的写作提供灵感与内容支撑。例如,学生在随堂练笔中对课文《乡下人家》的语言风格进行仿写,积累了优美的写景语句,这些语句经过完善后写入循环日记本,引发小组同学的互动讨论,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中,学生便能灵活运用这些素材,使作文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写作能力的进阶。从随堂练笔的片段训练,到循环日记的自由表达,再到单元作文的规范创作,“三本并行”习作训练模式构建了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写作能力培养体系。随堂练笔聚焦语言表达、思维拓展等单项技能训练;循环日记注重写作兴趣与个性化表达;单元作文则强调综合写作能力与规范写作要求。三者相互配合,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中人物描写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随堂练笔描写人物的一个动作或神态,锻炼其细节描写能力;然后,鼓励学生在循环日记中讲述与身边人物相关的故事,提升叙事与人物刻画能力;最后,在单元作文中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写人记叙文,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与写作技巧,实现写作能力的进阶式发展。
  评价反馈的联动。教师对“三本”的评价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对于随堂练笔,教师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注重及时反馈,肯定学生的创意与进步;对循环日记本的评价则更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品,提出合理建议;对单元作文本的评价采用教师批改、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从立意、结构、语言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教师将“三本”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和分析,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特点,在后续教学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实现评价反馈对写作教学的有效促进。
  “三本并行”习作训练模式,通过明确三本作业的功能定位,构建协同运作机制,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模式,充分发挥“三本并行”习作训练模式的优势,推动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