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磁铁大本领
——《磁铁的两极》教学实录
字数:2806
2025-06-01
版名:教育理论

□刘姝睿
《磁铁的两极》是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玩磁铁”的第2课,通过趣味实验与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在“玩”中探索磁铁的科学奥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协作的科学思维,在探究中提升观察分析与实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文化自信。
一、激趣导入:探险妙招引好奇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密林中迷了路,会用什么方法辨别方向呢?生1:看太阳!太阳东升西落!
生2:看树木的年轮!
师:探险家们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一段荒野求生的视频。学生复述视频内容,教师强调户外安全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荒野求生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磁铁功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科学”的意识。同时,渗透安全教育,强调户外安全意识,体现科学课程中“社会责任”的培养目标。
二、递进式探究:磁铁本领探秘行动
1.观察磁铁
教师展示条形磁铁。
师:仔细观察,这块磁铁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它的一半是红色,一半是蓝色;红色的部分有字母“N”,蓝色的部分有字母“S”。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颜色、字母(N/S)直观区分磁极,训练有序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磁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建立“磁极”与“方向指示”的关联,为后续探究磁铁指南特性奠定基础。
2.指南针的秘密
师:科学家们很聪明,利用颜色和字母就帮我们区分了磁铁的磁极。这里有一块悬挂的磁铁,它的两端指向哪里?”
学生开始观察细线悬挂的磁铁。
生:红色指向前,蓝色指向后。
师:能用东西南北来表示吗?
教师引导学生以最好辨认的太阳升起的东方为基点,确认其他的三个方向。
生:红色指向北,蓝色指向南。
师:转动木架试试,现在磁铁的两端分别指向哪里呢?
生:无论怎么转,红色总是指向北,蓝色总是指向南。磁铁真神奇!
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
师:我们的祖先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本领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教师呈现司南、指南鱼的图片,带领学生了解司南、指南鱼的设计原理和工作原理,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设计意图:结合太阳方位确认南北,将抽象的方向概念与具体现象结合;通过悬挂磁铁实验,验证磁铁指南北的特性,强化“磁极”概念;引入司南、指南鱼等实例,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科技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3.磁铁形状大揭秘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一定发现了,在生活中磁铁很常见。磁铁有很多形状,你能像科学家一样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起名字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磁铁,让学生理解“磁铁有多种形状”;引导学生根据形状命名,训练“观察—分类—归纳”的科学思维,培养概括整合能力。
4.大胆尝试:寻找磁力王
师:磁铁的磁力究竟有多强呢?你准备怎么验证?
生:我想将条形磁铁放在大头针里,看能吸多少根大头针。
生2:我想用蹄形磁铁的中间试一试。
……
学生的想法各异,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在学习单上标出磁力最强的部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享与交流实验结果。
生:条形磁铁的两端吸了很多大头针,中间却一根都吸不住!
师:为什么中间吸不住呢?
生:中间磁力弱。
师:哪里磁力最强?
生:南极和北极的磁力最强!
教师进行小结:磁铁磁力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感受磁铁两极磁力最强、中间磁力最弱的特性,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学习单记录现象,从现象中归纳结论,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强调小组协作与交流,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5.互动解密:磁极对对碰
师:如果让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会发生什么呢?你们准备怎么做?和你的同桌试试看。
生:N极对N极、S极对S极、N极对S极。
学生分组操作并记录现象,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与分享实验结果。
生:N极和N极靠近时,互相推开了,像在打架!
生:S极和S极也是一样的!但N极和S极靠近时,它们会吸在一起!
师:互相推开的现象在科学上叫做“排斥”,吸在一起叫做“吸引”。从这几种组合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科学原理?
生:相同的磁极靠近会排斥,不同的磁极靠近会吸引。
教师进行小结:这就是磁极间的“吸引力法则”,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磁极靠近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实验现象,分类总结,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拓展延伸:磁悬浮体验
教师展示磁悬浮展台,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上台体验,再次回顾总结科学原理。
师:同学们,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生:磁悬浮列车。
教师播放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科普视频。
生:磁悬浮列车利用了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原理,让列车悬浮起来。
师:古代有司南,现代有磁悬浮列车。未来,还能用磁铁发明什么?
生:可以做磁力机器人。
生:设计不会倒的磁力椅子。
设计意图:联系磁悬浮技术,引导学生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畅想磁铁的未来应用,激发创新意识和工程思维。
四、应用与小结:科学点亮生活
1.谈谈收获
生1: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磁力最强。
生2: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生3:磁铁能指南北,古代人用它做指南针!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并不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强化了对本节课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在这节科学课上,大家通过实践发现:小小的磁铁竟然拥有这么神奇的本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仔细观察、大胆实验,每个人都是小小科学家!
2.课后作业
收集材料(如磁铁、缝衣针、泡沫小球、塑料小碗),为下节课制作简易指南针做准备。
设计意图:以收集“制作指南针”的材料为课后任务,衔接下节课内容,保持探究连续性。
点 评
刘老师的《磁铁的两极》这节课,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踏入奇妙的科学世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兴趣的绝佳切入点。
从教学内容设计来看,这节课紧密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条形磁铁吸引大头针等物品,直观地发现磁铁两端磁性最强,自然引出“两极”的概念。这种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的方式,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在探索“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规律时,刘老师引导学生用两块磁铁的不同磁极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并记录。学生们
专注地摆弄磁铁,惊喜地发现磁极间奇妙的相互作用,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磁铁性质的理解,更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在教学方法上,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让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共同完成实验。例如,小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用磁铁吸引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的来说,《磁铁的两极》这一节课,成功地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点评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王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