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剧·说”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
□ 钱利民
字数:1468
2025-06-01
版名:教育理论
“剧·说”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是基于教育戏剧,提炼戏剧校本课程的过程。它以戏剧为内容,以说为形式,通过身体训练,让身体自由表达;在戏剧游戏、即兴创作、论坛剧场中,通过参与式、体验式,让学生表达态度,形成观点、发展同理心,建立自我认知,学会通过换位思考和身体语言,探索并尝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优化课程设计
1.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学校应将“剧·说”课程纳入整体课程规划,明确各年级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递进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以童话剧为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兴趣;中学阶段增加剧本创作难度,开展综合性活动。
2.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经典戏剧改编、历史故事剧、科普剧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完成剧本创作、排练和表演。
3.加强学科融合
将“剧·说”课程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如,在剧本创作中加入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表演和排练中,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利用美术、音乐等知识进行舞台设计和音效制作,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道具制作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培训与进修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戏剧教育专业培训,邀请专家讲学,提升教师的戏剧知识和技能方法储备,鼓励教师参与戏剧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学术交流,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校内教研与合作
学校建立“剧·说”教研团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教师间相互观摩、交流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组织跨学科合作教学研究,探索学科与“剧·说”模式的融合。
3.引进专业人才
学校需引进戏剧专业背景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教师开展“剧·说”教学。与校外戏剧团体、艺术院校合作,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学校“剧·说”工作的开展。
三、拓展实践平台
1.完善校内设施
学校增加硬件设施,建设戏剧排练厅、小剧场等,配备服装道具、音响灯光设备等,提供良好实践环境,合理利用教室、操场等空间,开展多样化“剧·说”活动。
2.举办戏剧节
学校定期举办校园戏剧节,组织戏剧比赛、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3.成立社团组织
学校成立戏剧社团、表演社团等,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利用社团开展排练、创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加强校外合作交流
学校应与剧院、文化馆、艺术培训机构等建立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活动。邀请专业演员指导学生排练,组织学生观看戏剧演出等。
5.参与社区活动
学校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演出、文化宣传等活动,将“剧·说”育人模式延伸到社区,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1.多元化评价主体
学校要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学生自评和互评进行反思和总结;家长评价学生表演、学习情况。
2.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习结果和活动过程表现,评价学生剧本创作思维、创新精神及排练中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个性化评价标准
学校应根据年级和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避免统一标准,尊重个性差异和特长,让学生在“剧·说”模式中找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剧·说”育人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教育模式,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它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独特的育人特征以及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开元小学)
一、优化课程设计
1.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学校应将“剧·说”课程纳入整体课程规划,明确各年级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递进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以童话剧为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兴趣;中学阶段增加剧本创作难度,开展综合性活动。
2.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经典戏剧改编、历史故事剧、科普剧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完成剧本创作、排练和表演。
3.加强学科融合
将“剧·说”课程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如,在剧本创作中加入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表演和排练中,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利用美术、音乐等知识进行舞台设计和音效制作,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道具制作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培训与进修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戏剧教育专业培训,邀请专家讲学,提升教师的戏剧知识和技能方法储备,鼓励教师参与戏剧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学术交流,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校内教研与合作
学校建立“剧·说”教研团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教师间相互观摩、交流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组织跨学科合作教学研究,探索学科与“剧·说”模式的融合。
3.引进专业人才
学校需引进戏剧专业背景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教师开展“剧·说”教学。与校外戏剧团体、艺术院校合作,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学校“剧·说”工作的开展。
三、拓展实践平台
1.完善校内设施
学校增加硬件设施,建设戏剧排练厅、小剧场等,配备服装道具、音响灯光设备等,提供良好实践环境,合理利用教室、操场等空间,开展多样化“剧·说”活动。
2.举办戏剧节
学校定期举办校园戏剧节,组织戏剧比赛、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3.成立社团组织
学校成立戏剧社团、表演社团等,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利用社团开展排练、创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加强校外合作交流
学校应与剧院、文化馆、艺术培训机构等建立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活动。邀请专业演员指导学生排练,组织学生观看戏剧演出等。
5.参与社区活动
学校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演出、文化宣传等活动,将“剧·说”育人模式延伸到社区,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1.多元化评价主体
学校要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学生自评和互评进行反思和总结;家长评价学生表演、学习情况。
2.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习结果和活动过程表现,评价学生剧本创作思维、创新精神及排练中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个性化评价标准
学校应根据年级和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避免统一标准,尊重个性差异和特长,让学生在“剧·说”模式中找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剧·说”育人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教育模式,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它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独特的育人特征以及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开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