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习空间的三重转型路径

□应常伟

字数:1704 2025-06-01 版名:理论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学习空间作为系统性跃升的关键要素,其育人功能亟须从传统模式向高品质、多维融合的方向转型。本文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结合具体的实施案例,提出通过功能、关系与形态三重转型路径,构建开放包容、智慧交互的育人场域,以支持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功能重构:
  从“静态供给”到“动态生成”

  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 JISC)发布的《21世纪学习空间设计指南》研究报告中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灵活、多变、支持多种教学法的学习空间;未来的学习空间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即动机、协作、个性化和灵活;学习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环境,并能根据需求灵活改变空间布局。
  笔者所在的学校以《有趣的家庭科学》初中科学选修课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数年时间的打造和迭代,将传统的科学实验室创新整合,重新布局,形成了“五功一体”的新型学习空间。该创新实验室由5个功能区组成。教学交流区由互动式桌椅和创意多媒体平台组成,能够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化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区是实验的主要场所;讲座沙龙区能够随时对座位排布进行调整;分析器材区由分析器材和仪器分析器材两部分组成,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科学分析的需求;文献资料区中的纸质产品阅读区准备了各类科普读物、专业科学书和优质科学期刊,而电子文献阅览区配备了专业的科学资料检索工具和文献检索通道。“五功一体”,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满足学生体验、探究、质疑、协作、互助等学习需求。
  在创新实验室中开展项目化学习,能够顺利将创新实验室所具备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化学习中的情境型、资源型和交流型学习支架,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动态生成。
   关系重构:
  从“权威控制”到“情感共生”

  学校最终的目的是育人。学习空间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更是体现学校文化元素的场域。学校空间的重构也必然伴随着校园文化的浸染,这是学校生态系统构建的魂,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教育特色应融入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之中。
  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原本单调的教学楼各楼层转角区域打造成为一个个“心灵休憩小站”,并为其配备了柔和的灯光、学生自己培植的绿植花卉、舒适的座椅等,还创设了留言墙、创意涂鸦区,将空间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开放式的布局,鼓励学生利用课间在此自由交流、分享故事,促进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情感连接。
  这样的空间重构以学生真实需求为导向,成为支持学生心理健康、社交能力与创新素养发展的“微型学习社区”,兼顾功能性与人文性、开放性与包容性,促进学生潜能自由生长,涵养学生兼容并包的人格品质,实现“空间即教育”的深层价值。
   形态重构:
  从“孤岛式布局”到“生态系统构建”
  学校在组织空间要素时要以促进真实学习为依据,并以此来决定要素选项的取舍,使得每种空间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学习空间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有限且既定学习活动的容器,而且要形成学生在特定方面主动探索、与他人协作、自主实践的学习场域。因此,新型学习空间重构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心智特征,观照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探索未知和实践提供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
  笔者所在学校深度融合人工智能、VR/AR与开源硬件技术,打造“学—做—创”三位一体的智能学习空间——“i畅想工坊”。工坊采用模块化设计,构建集劳动、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等于一体的全新学习生态系统。文化展示区通过交互式智慧黑板与数字展厅呈现技术演进历程;智能授课区配备语音识别教学机器人与多模态交互系统;应用实践区集成3D打印机、AR头显及物联网开发套件,为项目化学习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虚实融合为特色的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更重构了面向未来的教育新范式。
  学校学习空间的重构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唯有以学生为中心,融合技术、情感与文化等多维视角,方能构建支持真实学习发生、激发创新潜能的高品质育人场域,使学习空间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创新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生命潜能的立体化育人系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