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 刘江涛
字数:1415
2025-04-27
版名:教育理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实现自我、立足社会和全面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各类高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发育的高峰阶段,身高、体重变化明显,性别意识觉醒,心理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性强、自我意识萌发、思维发散,“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可取。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讨论,注重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适当“示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绩及时予以肯定与鼓励。同时,初中生的心理敏感、细腻,有时比较偏执,有一定的叛逆性。对于这些心理特点,教师也要进行了解,并适当加以引导。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吃透教材,合理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准确把握教情和学情,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和分析。尽管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发散,但其心智仍不成熟,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教师要找出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用其身边的真实案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如在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分析探讨“益友”与“损友”对自己的影响。因为有真实的感受,所以课堂上学生愿意就此展开讨论与分析,参与的热情很高。
三、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不是很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适时点拨、总结提升,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定教,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欣赏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多提供展示的机会,多创造思考的空间,充分肯定并且及时评价其学习成果,让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如在讲授“责任担当”主题时,教师设计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见闻,积极发言讨论,最终形成了大家普遍接受的正确结论,教学目标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案例基本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新课改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真实体现。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多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当下的时政热点,多挖掘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教师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据,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之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并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提升实际运用能力。比如,针对当前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组织学生观看全国两会报道,让学生有更多的政治参与意识;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加深学生对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理解。
总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多措并举,积极尝试,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城关中学)
一、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发育的高峰阶段,身高、体重变化明显,性别意识觉醒,心理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性强、自我意识萌发、思维发散,“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可取。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讨论,注重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要适当“示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绩及时予以肯定与鼓励。同时,初中生的心理敏感、细腻,有时比较偏执,有一定的叛逆性。对于这些心理特点,教师也要进行了解,并适当加以引导。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吃透教材,合理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准确把握教情和学情,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和分析。尽管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发散,但其心智仍不成熟,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教师要找出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用其身边的真实案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如在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分析探讨“益友”与“损友”对自己的影响。因为有真实的感受,所以课堂上学生愿意就此展开讨论与分析,参与的热情很高。
三、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不是很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适时点拨、总结提升,更多的是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定教,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欣赏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多提供展示的机会,多创造思考的空间,充分肯定并且及时评价其学习成果,让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如在讲授“责任担当”主题时,教师设计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见闻,积极发言讨论,最终形成了大家普遍接受的正确结论,教学目标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案例基本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新课改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真实体现。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多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当下的时政热点,多挖掘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教师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据,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之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并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提升实际运用能力。比如,针对当前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组织学生观看全国两会报道,让学生有更多的政治参与意识;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加深学生对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理解。
总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多措并举,积极尝试,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城关中学)